报告题目: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从可控合成到诊疗一体化

报告人:施剑林 研究员

报告时间:612日上午10:00

报告地点:909-B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欧洲杯官网

摘要

药物输运系统(DDSs) 被认为有望克服传统肿瘤化疗的大多数缺点。用于构建DDS的药物载体是实现DDS药物靶向输运与控释的关键之一。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 是一类新型的、最有希望实现上述目的的载体材料之一,因而受到广泛重视[1-4]

发展出不同新颖的化学方法,合成得到单一分散、孔径(2-20 nm)和粒径(25-1000 nm)可控、形貌为规则球形的MSNs。发展出选择性刻蚀方法制备单一分散、孔径和粒径可控、组分可变的空心结构MSNs(HMSNs) [5,6]。经过适当修饰的MSNs HMSNs具有优异的细胞、血液和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并发现MSNs-DDS提高药效的生物学机制[7]。发现经过穿膜多肽TAT修饰、粒径不大于50 纳米的MSNs, 可以直接将药物输运至癌细胞的核内,从而显著提高药效、克服癌细胞耐药性。这一思想可扩展到光敏剂和放射增敏剂的细胞核内输运,从而大幅提高光动力学(PDT)和放射(RT)治疗的疗效[8-9].

通过多功能的核壳结构设计,实现基于 MSNs的多功能诊疗剂的构建,从而实现影像诊断与药物输运的一体化,以及药物释放的双模式实时监控、影像导航的药物输运等[10-12]

1. Q.J. He, J.L. Shi*, Adv.Mater, 2014, 26, 391–411 (review)

2. Y. Chen, H.R. Chen*, J.L. Shi*,Adv Mater.,2013,25, 3144-3176 (review)

3. Y. Chen, H. R. Chen*, J. L. Shi*, Acc. Chem. Res., 2013, 47, 125-137 (review)

4. Y.S. Li*, J.L. Shi*, Adv. Mater., 2014, 26,3176-3205 (review)

5. Y. Chen, H.R. Chen*, J.L. Shi*, Acs Nano, 20104, 529-539

6. Y. Chen, Y.P. Li*, J.L.Shi*,et al.,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6326-16334

7. X.Y. Li, J.L. Shi*, ACS Nano,2014,8, 1309-1320

8. L.M. Pan, J.L. Shi*,et al., J. Am. Chem. Soc., 2012, 134, 5722-5725()

9. L.M. Pan, J.L. Shi*, et al., Adv.Mater., 2014,26, 6742-6748

10. J.N. Liu, W.B. Bu*, J.L. Shi*,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4375-4381

11. W.P. Fan, Wenbo Bu*, Jianlin Shi*,et al.,J. Am. Chem. Soc, 2013, 135, 6494

12. J.N. Liu, W.B. Bu*, J.L. Shi*,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4551-4555

简历

施剑林,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199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信息功能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2002-2008)和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201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承担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材料高技术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

  曾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烧结理论,结构陶瓷高温可靠性评价透明陶瓷等研究(1983-2005),现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介孔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多功能化、药物输运和纳米诊疗剂等方面的研究(1989至今)。

发表杂志SCI论文420余篇,他人引用17800余次,H-index69。出版专著《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先进陶瓷物理化学原理与技术》、《无机光学透明材料--透明陶瓷》三本。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2008年,2014年)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一项等科技奖励。另获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5年)、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化学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