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工学)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医学部欧洲杯官网培养类别学术型硕士
学科代码083100适用年级从2021级开始适用
学科介绍
及研究方向
   苏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点于2003年获批设立,学科建设主要依靠欧洲杯官网完成。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应用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医学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技术问题并提供技术支撑。苏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突出辐射技术的医学应用特色,开展辐射技术医学应用新技术研发及辐射防护和辐射探测技术研究。本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强大,科研条件优越,近五年获批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过亿。人才培养主要围绕辐射技术医学应用展开,着重培养能够从事辐射影像诊断与治疗、医学辐射防护与剂量检测技术研发及其维护和应用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大部分在医院从事物理师工作,部分在科研院所、企业、国防、高校等单位从事相应的研发、维护、应用、教学等方面工作。
   经过近20年的建设,本专业已形成了五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招生和培养方向:医学物理技术、保健物理技术、生物医学仪器、医学影像技术、系统生物学计算技术。
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身怀良好道德修养,诚实守信,积极进取。
   培养具有厚实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能为国服务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求研究生掌握核辐射物理、放射诊断与治疗技术、生物医学仪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器材、医学影像诊断、放射生物学、生理与解剖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为将来独立开展本学科技术研发和服务奠定知识及技术基础。
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学分要求    硕士:总学分≧ 28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 25 学分,必修环节 3 学分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
学期
硕士备注
公共必修课:
硕士9学分
2199900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36必修港澳台、留学生可免修
21999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18必修
17999999基础英语354必修
17222003专业英语354必修
17999007小语种(日、法、德、俄)6108春秋
小语种研究生必修
17999015汉语472
留学生必修
17999016中国概况236
学位核心课:
硕士≥12学分
17222015核辐射物理354必修
21222004辐射防护与辐射剂量236必修
17222020信号处理技术236必修
17222018生物医学仪器原理236必修
17222017解剖与生理236必修
17222019成像原理与技术236必修
学位选修课:
硕士≥4学分
21222005放疗物理与技术236必修
21222006细胞与分子辐射生物学236必修
必修环节:
硕士3 学分
17222025学术活动2/春秋必修含论文写作
21222003读书报告(实验室组会)1/春秋必修
其他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内容或要求考核时间及方式
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或本人的研究特长,与导师协商确定论文选题,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研或有充分实验依据证明可以立题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内容应包括: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名称、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假说、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研究的创新点、研究经费预算、已取得的预研数据和研究基础、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应有一定较新的参考文献量,文献引用格式需符合《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的相关规定。
   研究生所在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组织实施,以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为单元组织成立相应的学科(专业)开题报告考核小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由具有副高职称(含副高职称)以上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的开题报告会。
  考核小组设组长1名,由组长主持开题报告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人。考核小组设秘书1名,负责记录和整理研究生开题报告会的相关材料。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应于入学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开题报告考核前1周公布开题报告时间与学生名单,同时报送研究生院,由考核小组进行评审;考核专家对开题报告做出结论性审查意见,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修改意见,签字后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归档保存。因在国外或境外进行联合培养无法在校按期进行开题报告的研究生,须有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字、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在国外或境外按期进行开题报告,程序参照学校规定执行。开题报告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导师签字同意后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如需调整研究方向,需在中期考核前,由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后重新进行,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考核之一,中期考核要全面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习、论文进展及科研创新能力等。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 6 个月后可提出中期考核申请,经导师(组)确认其科学研究记录的真实性后,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递交提交成绩单、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录用函、科研记录本、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各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接到本单位研究生提交的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后,两周内召开分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成立(各)考核小组,并指定一名二级学科专家为考核小组组长。考核小组负责相关学科研究生材料审核、中期考核评价等。
  考核内容:(1)全面审查该生入学以来的思想品德和表现;(2)课程学习及完成学分情况,完成培养计划情况;(3)科研能力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包括:课题进展、学术交流、文献阅读、论文发表、是否有违反学术道德等。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 6 个月后可提出中期考核申请。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成员由具有副高职称(含副高职称)以上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的中期考核。
  考核小组设组长1名,由组长主持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组员不少于3人。考核小组设秘书1名,负责记录和整理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相关材料。
  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汇报及所提交的材料,结合导师评语及建议对中期考核结果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三分之二投票认为通过的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同时做出结论性评定意见。
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15次学科进展类讲座,至少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作交流1次,将书面记录、会议通知交导师签字认可,在论文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存档备查。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15次学科进展类讲座,同时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论文送审前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认定学分,并存档备查。
读书报告(实验室组会)  导师和课题组应对博士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作出具体规定,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完成至少1篇文献综述。  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实验内容进行定期检查,至少两周一次,同时建立实验室组会制度。
分流机制   研究生在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各个阶段都应建立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加强阶段性考核,加大分流退出力度,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全程制度。
   根据《苏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经导师提出、所在基层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认定不宜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按退学处理;硕博连读生可申请办理博转硕,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后以硕士研究生身份毕业。
学位论文   1.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原则上必须在本校、本专业点进行,对于合作项目的选题经过批准后方可在校外条件合适的地点进行。
   2. 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编写格式》(GB7713-87)。学位论文及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
   3.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一般应包括:论文独创性与使用授权声明、中英文提要、目录、序言或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著篇目、附录等。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严密,结构合理,文句通畅,图表清晰;引用他人资料,应出自原著;利用合作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应加附注。
   4. 学位论文全部实行盲审,评审合格方可申请答辩。
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在正式答辩前采取“双盲”方式送评阅人盲审,盲审专家由第三方平台从相应学科建设水平高于我校的高校或科研院所选聘。硕士学位论文由3位具有本学科(类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外单位副高级及以上专家盲审。研究生论文盲审合格后方可组织其参加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至少 3 人(人数须为单数)组成,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至少 2 人,正高级职称的专家应占多数,申请人的导师不得聘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申请人的导师不得聘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后,可在规定时间内(硕士为一年,博士为两年,但均不得超过我校规定的学习年限)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一次。
  研究生实行学位申请制,具体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各学科应对本学科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提出具体要求。
本学科主要文献、目录及刊物
序号著作或期刊名称作者备注(专业/选读/必读等)
1Radiation Physics for Medical Physiscists(Springer 2006)Ervin B. Podgorsak专业
2Computation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Oslo 2003)M.Hjorth Jensen选读
3Radiation Oncology A Physicist"s-Eye View(Springer)Michael Goitein选读
4Nuclear Medicine Radiation Dosimetry(Springer 2010)Brian J. McParland选读
5Sensors Handbook (McGraw-Hill Companies,2010)Sabrie Soloman选读
6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Taylor & Francis, 2011)Ritter, Arthur B选读
7Biomedical Engineering (J. SpringerLink)期刊选读
8Bioinstrumentation & Biosensors (J . Wiley)期刊选读